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首页 > 政策 > 正文

2021北京落户条件

肖深 发布于:2025-03-10 编辑于:2025-05-04 11:08:06 37544

2021北京落户条件

1.夫妻投靠(投靠人年满45周岁,且结婚满10年;投靠人超过45周岁不超过55周岁的,结婚应满5年;超过55周岁的,结婚应满2年);

2.大中专院校录取或毕业分配的学生;

3.外省市人员调动工作进京;

4.买房办理入户(但买的房必须是定点的地方,一般在远郊区如北京通州区宋庄镇、昌平区北七家镇等8个镇)。

2021北京落户条件

北京落户需要什么学历

北京落户需要积分,不同学历积分不同

大学专科(含高职) +10.5分

大学本科学历并取得学士学位 +15分

研究生学历并取得硕士学位 +26分

研究生学历并取得博士学位 +37分

学历(学位)的认定以申请人获得的最高学历(学位)为准,不累计。

取得学历(学位)期间连续缴纳社会保险年限及连续居住年限的积分与学历(学位)积分不累计。

2021年北京落户条件最新

为推进户政管理理念和机制创新,积极回应百姓的期待要求,解决暂不具备市内迁移条件的本市户籍人员落户问题,北京市公安局制定了《关于在户籍派出所设立"公共户"的工作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欢迎社会各界提出意见建议。

“公共户”的落户条件户口被登记人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请在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公共户”落户:

1. 因房屋产权交易户口须迁出,但本人、配偶或直 系亲属在本市没有合法产权住房,户口无法迁出的;

2. 因婚姻变化户口须迁出,但本人、配偶或直系亲 属在本市没有合法产权住房,户口无法迁出的;

3. 因从原单位离职须从原单位集体户迁出,现单位 无集体户,本人、配偶或直系亲属在本市没有合法产权住房, 户口无法迁出的;

4. 因房屋所有权或者公有住房承租权发生变更,现 权利人或者承租人申请将原户内人员迁出,原户内人员拒不 迁出或无法通知,且其本人、配偶或直系亲属在本市没有合 法产权住房的;

5. 新生儿的父母户口均在本市“公共户”内或其中 一方户口在本市“公共户”内,另一方为外省市户籍人员的, 可在“公共户”内为新生儿申报出生登记;

6. 其他特殊原因在本市无法办理市内迁移的。

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北京落户?在北京买房落户口的是什么

北京本地户口落户流程:

你先到原户籍地派出所办理迁出手续,再到新房所在地派出所办理迁入手续。如果你买的是新房,需要等到新房交房验房之后才能办理。二手房是只要拿到房本当天就可以落户。很多区县曾经执行过原来户主不迁走,现在业主不能落的政策,但是因为这样引发了太多无主的矛盾,所以一般区县的派出所都改成购房人本人拿着房本就能入户的新政策。如果房本扣在银行了,可以借出来,或者用购房合同也行。

像单位集体户口、郊区县产业园区户口、大公司落户某个区县之后区县政府给的户口,都可以通过买房落户。

外地户口迁入北京所需条件:

1.夫妻投靠(投靠人年满45周岁,且结婚满10年;投靠人超过45周岁不超过55周岁的,结婚应满5年;超过55周岁的,结婚应满2年)

2.大中专院校录取或毕业分配的学生;

3.外省市人员调动工作进京;(国有企业)

4.买房办理入户(但买的房必须是定点的地方,一般在远郊区如北京通州区宋庄镇、昌平区北七家镇等8个镇)根据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由北京市公安局负责实施的《北京市郊区小城镇建设试点城镇户籍管理试行办法》规定,要想在北京实现买房办户口,要有三个条件:其一,必须是在 试点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稳定生活来源的外地人员;其二,得在试点城镇进行一定比例的投资;其三,受聘于试点城镇企事业单位有突出贡献的具有专业职称的科 技、教育、管理等人才;

5.投资迁移户口!但是有3个条件: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纳税额、在京经营的时间(3年以上)和吸纳北京市本地务工人员的数量等!

如何在北京落户

第一个是父亲和母亲有一方是北京籍贯,那么可以直接落户到北京;

第二个是针对应届毕业生,应届毕业生可以通过人才引进、考取有北京编制的事业单位等;

第三个则是针对公务员,公务员可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落户北京。

户口

户口是住户和人口的总称,计家为户,计人为口。户口的载体为户籍(户口簿),是由公安机关户政管理机构所制作的,用以记载和留存住户人口的基本信息的法律文书。

中国的户籍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诸国征战,人口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没有之一。赋税、夫役、兵丁,皆出于人口。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人们自由活动的范围更加广泛、相互交往更加频繁,户口管理所提供的住户人口基本信息也就日益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社会服务管理、国家行政司法都不可或缺的信息基础,户口管理也就成为近现代社会最主要的公共信息管理系统,其限制甚至镇压职能将完全褪去,而协调、服务职能不断增强。因此,户口管理在未来社会不仅不会也不能被削弱,更不可能被“取消”,而只能依法科学地得到稳步强化,以便为公众生活、群体生产、社会服务、政府行政和国家其他行为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发挥其应有的更广泛、多样、持续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