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部右侧 顶部左侧
首页 > 政策 > 正文

上海落户审核通过之后的流程

高小明 发布于:2025-04-03 编辑于:2025-05-04 21:09:14 43341

上海落户审核通过之后的流程

2022年上海居转户提交材料完整审核流程:

1.工作单位自助经办系统开户,资质审核;

2.工作单位为申请人在一网通办 上网上提交申请材料;

3.区人才中心材料预审;

4.预审通过,申请人人事档案 调档、核档;

5.网上预受理通过,人才中心柜台提交纸质申请材料;

6.区人社局初审;

7.市人社局复核、审核;

8.审核通过,进入公示;

9.公示通过,打印批件;

10.批件上传至公安系统,落户派出所办理准迁证;

11.原籍派出所办理户口迁移证 ;

12.落户派出所入户登记,领取新户口本,办理新身份证 。

2021上海落户批复后的流程及材料

获得落户资格后,首先要携带个人身份证,租赁备案,审核通过资料,报到证,等材料,到落户派出所开具准迁证,然后回到原户籍开具迁移证,最后到落户派出所办理落户即可,还需要更换新的身份证

上海落户审核通过之后的流程

上海落户的条件是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师大,复旦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找到单位就可以落户

海外硕士博士,国内硕士博士,找到单位后也可直接落户

夫妻投靠,夫妻结婚满十年,要落户的一方满三十五周岁

积分满120分可以落户

上海落户基本申报条件

落户上海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人才引进落户,这个是对个人能力要求较高的方式。没有居住证的要求,满足下列任一条即可:

1、博士学历学位,社保两倍以上,六个月。

2、高级职称岗位匹配,社保两倍以上,六个月。

3、高级技师且工种匹配,社保1.5倍左右,六个月。

4,获得过省部级及以上奖励的人员,社保1倍以上,六个月。

5、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上海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及核心成员。

6、列入省部级及以上培养计划的人选。

7、上海产业导向扶持的产业和领域的高管且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学位,两倍以上社保,六个月。

8、金融/贸易/航运等重点服务业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等核心技术岗位,且具有工科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社保两倍,两年可以申请人才引进。

9、其他的体育文化等等特殊人才。

二、居转户,主要指在上海累计持证满七年,持证期间缴纳社保满七年,持证期间合理缴纳个税,有中级职称或后三年连续两倍以上社保的人员。这里面还有一些激励条款,但都是需要居住证这个硬性指标的。

三、应届毕业生。

1、打分够72分即可以落户。

2、清北加上上海交大,复旦,同济,华师大,这六所应届毕业生直接落户。

3、其他双一流的应届硕士研究生直接落户。

这三种满足一个条件即可。

四、留学生落户。

海外归国留学生,在国外取得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回国后第一份工作在上海累计待业不超过两年的,一倍以上社保最快六个月后可以落户。

五、分居落户。

六、投靠落户。

新上海落户政策细则

上海落户口的新政策是:申请在本市常住户口的申请材料包括:有效的《居民身份证持有人在本市常住户口申请表》;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证明;税务机关出具的个人所得税或企业纳税证明;专业技术职务证书、专业资格证书和有关的就业(劳动)合同;现居住地的计划生育证明和无犯罪记录证明;同意接受安置的单位或者亲属出具的房屋所有权证,或者公共住房租赁证明;有关部门要求的其他必要证明材料。

法律依据:

《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人员申办本市常住户口试行办法》实施细则 第八条(申请材料) 申办本市常住户口的申请材料具体包括:

1、有效明和《居住证持有人办理本市常住户口申请表》;

2、参加本市城镇社会保险的证明;

3、本市区、县以上税务机关出具的个人所得税或者企业纳税完税证明;

4、专业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明及相关聘用(劳动)合同证明;

5、现居住地计划生育证明及无违法犯罪记录证明;

6、本人或者同意接受落户的单位、亲属的房屋所有权证或者租用公房凭证;

7、相关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必要的证明材料。

符合第六条规定的持证人员申请优先办理本市常住户口的,还应当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

外地人在上海落户的条件是什么

外地人在上海落户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就业条件:外地人可以通过就业在上海工作并成为上海户籍居民。一般要求需要有稳定的工作,并在上海连续缴纳社会保险满一定时间。

2. 资产条件:外地人也可以通过在上海购置房产或向上海市场支付一定金额的个税来落户。根据不同政策,购房条件和金额要求可能有所不同。

3. 教育条件:外地人在上海就读大中小学,且在上海连续学习一定时间,可以通过子女在上海就读的方式获得上海户籍。

4. 同居条件:外地人与上海户籍居民结婚,并在上海连续同居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结婚居住证换取上海户籍。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落户条件可能会因政策调整而有所变化,建议咨询相关部门或机构以获取最新的政策信息。